标签直达:
学长学姐谈:回顾上海科技大学2014-17年的校园日活动
发布人:优朗国际英语 发布时间:2019-3-13 16:36:05

从2014年起,上海科技大学率先通过“校园开放日”的全新模式,采取以综合面试为主的多样性活动,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4年

2014年3月9日至4月13日,从全国9省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河南、江西、山东、四川、福建)初选出的800多名优秀高三学生分别在8场、每场持续24小时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亮相,学校招生委员会根据学生申请材料及 “校园开放日”的整体表现,形成评估结果。学术讲座、小组讨论、团队活动、综合面试、通用素质测试……这样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不仅流程紧凑,而且内容新鲜有趣。不少考生表示,相比于自主招生考试,这更像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校园活动。

2014级 2018届毕业生朱同学回顾

高三的生活忙忙碌碌,那天的班会课照例进行着,结束前班主任随口提了一句:“有个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合办的新学校今年开始招生,据说挺不错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找上海的亲友了解一下。有意向报考的,可以去报名参加他们的开放日。”

于是,开放日报名的最后一天,看到班上几个同学相互鼓动着去教务处开成绩单,我便跟着去了。接着开启了我忙碌的一晚:请班主任写推荐信、疯狂查询学校信息、请假回家准备自述信、注册上传材料……终于在0点前完成了报名。一周后收到通知邮件,两周后便来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一进报到处,热情的志愿者带着我完成了一系列报到流程。欢迎晚宴时认识了美丽的带队学姐和即将一同度过校园开放日的M组队友,也在老师的讲解下,对这个新学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看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三人寝室实景图,即便是面对当时还是一片工地的校园,也足以让我动心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理念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唯一担心的是学校的资金来源是否足以长久支持上科大的运转,不过印杰副校长很快为我们解答了疑惑。

第二天的活动一早便开始了,同组的小伙伴分散到不同的教室,参加了不同学术领域的讲座。来自中科院的李劲松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讲座,演讲内容由浅入深,让我对这个不太熟悉的领域产生了十足的兴趣。随后,老师便让我们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回答。虽然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考察方式,但是结合高中知识和讲座上的笔记,我还是顺利完成了这个小任务。

团队活动中,紧张的感觉随着讨论的进行而消失。相比于其他组的激烈讨论,我们组的探讨温和、友好地进行着——对于就业难题,队员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及时地记录在便签纸上;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将观点分类、归纳,把各人的想法和碰撞出的精彩论述一一整理完毕,完成了最后的总结。

经过并肩作战,同组的几个小伙伴很快熟络起来。下午的团队活动要求制作送给父母亲的礼物,我们被允许可以使用园区内的任何材料。组内成员先进行了分工,有的留守大本营使用现有材料设计礼物,我则负责外出寻找可能有用的材料。看着整洁的园区,我的脑中不停地思索着“废物利用”,便想着先找一些矿泉水瓶、落叶、树枝和纸片返回。所幸,一位来自山东的“糙汉子”擅长折纸花,我们于是决定用简陋的原材料制作一盆“永生花”送给妈妈。在山东同学的带领下,不擅长折纸花的我们也没闲着,利用树枝缠出了一个“花盆”,接过刚成型的纸花立刻上色;估算着时间还富余,我们又制作了一张大贺卡,写上我们对父母的祝福。

短暂的一天很快过去,为了不耽误高三学业,刚熟络的小伙伴们便需要分离,分别赶赴机场和火车站,没有时间惜别。开放日带给我很多新奇的体验,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适应团队生活,这么享受并肩作战的集体氛围。即使面对未知和困惑,也能勇往直前!

2014级 2018届毕业生石同学回顾

对于第一届的同学来说,经历的是一场高考之前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在应接不暇的活动之间,穿梭在校园内外:我们在酒店里听老师介绍还在建设之中的张江校区、彼此交流高三冲刺最后阶段的大事小事。我们在岳阳路校区的教室里,欣赏新校区沙盘、聆听前沿科技讲座、完成小组任务、与招生老师面对面交流。校领导和学院领导还为家长开设了专门的学校介绍,打消了我父母的许多疑虑。和蔼可亲的教授、简洁大气的校舍、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让我最终来到了上科大。

2015年

2015年是上科大第二年招收本科生,新增贵州、辽宁、云南三个招生省份,招生计划为300人。当年起,校园开放日举办时间延至高考后,减轻了高三学子的备考压力。学校从6月10日起在上海、济南、昆明设置了3个考点,先后启动11场“校园开放日”活动。延续了第一年轻松的“无考试”氛围,开放日的考察重点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潜力,以及对科学研究和大学学习的渴望。

此外,高水平的全职教授和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特聘教授们担任面试官,主要的任务不是选高分考生,而是选一些和他们志同道合的孩子加入上科大这个科技共同体。

2015级 齐同学回顾

高三下学期的一个课间,一张三折页宣传单送到了我所在的班级,班主任跟同学们简单告知了宣传册上的活动,要不是最后嘱咐的那句:“如果有谁想报名就来找我。”我可能就失去了唯一一次了解上科大的机会。看完宣传单上的介绍以后,我花了几分钟就决定参加这个第一年在辽宁招生的大学举办的开放日: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都实力雄厚,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建起一个高硬件水平的大学;开放日对竞赛没有硬性要求,并且明确说明不会像其他自招一样,到了学校后考一些超纲试题。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就这么和上科大结下了缘分。

如果说报名的时候我还只想着要把上科大作为一个备选方案,那么开放日则是让我彻底喜欢上了这所崭新的大学。15年的时候由于校园很多区域还在建设中,因此我所参加的开放日是在济南分会场举办的。从进入会场开始,上科大就不断给着我惊喜:报到当晚,参加开放日的学生们分组吃着晚餐的时候,负责指引我们的研究生志愿者就好心“警告”我们:“待会会有个人上来讲话,你们到时候只管吃就是了,别听他‘忽悠’忘了吃菜。”结果这一个不信邪,全桌人就被杨旸教授的演讲俘获。尽管桌上摆着几十盘佳肴,在那个晚上也不如这位教授口中的上科大有吸引力了。第二天的几个正式活动,讲座要根据听到的内容和阅读材料回答几个问题,我认为主要考察的是思维和理解能力。而小组活动则是更多地考察通过团队协作来赢得竞争,要求两个小组在同一个房间内分别筹备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小组成员之间一直以放松的心态进行沟通协商,圆满完成了任务。最后的面试环节我更是彻底“放飞自我”,甚至开始和上海物理所的几位教授侃起了我的个人兴趣。当开放日所有流程结束的时候,我几乎是以参加完旅行团的心态走出会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我高考的那年,自招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针对竞赛生的一次单独选拔考试。所以对我来说,上科大的开放日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活动。或许“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在很多学校的自招简章里和广大考生家长心中只是一个美好的口号,但对我而言,上科大的开放日的确是践行了这一理念,也正因如此,现在的我才在上科大校园中,写下了这段回忆。

2016年

2016年6月中旬,正值高校开展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热潮。来自14个省市(新增:湖北、天津)的1200多名考生来沪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走进了这座小而美的崭新校园;考生还入住了传闻中的三人间寝室,亲身体验上科大学子的衣食住行。与15年“竞争性”的团队活动相比,今年上科大团队活动的关键词是“合作性”。

2016级 刘同学回顾

参加上科大开放日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团队合作中沟通的重要性。活动中,我们被分为两组,通过合作在限定时间内使用A4纸与胶水搭建一把椅子。两支队伍将分别搭建椅子的不同部分,在搭建过程中仅有4次限时2分钟的沟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要将如此多的细节在2分钟内完全表达给对方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也明白了高效的沟通力对于团队任务的决定性影响。上科大给我的收获远不止于此,“高水平、小规模、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与我所期待的大学教育不谋而合。

2016级 焦同学回顾

初识上科大的那年,新校园才刚刚启用,我还在担心这所学校的一切是不是都太年轻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报名参加了“校园开放日”。

高考后的第二天,从踏入上科大校门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这里的一切震撼了。校园环境轻快美丽却不失科研院所般的严谨大气,设施高端完备也尽显人文关怀,资源丰富且十分鼓励自由发展。短暂的24小时转瞬即逝,新奇而充实的活动让我与学校相互了解,学生志愿者们热心的分享和帮助也让我熟悉了上科大学习生活的细节,而教授与我耐心深入的交流更使我对基础学科燃起了浓厚的兴趣。短短的一天实在有些意犹未尽,走出校门时,我确信九月份我一定会回到这里,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

2016级 诸同学回顾

两年多前第一次来上科大听招生宣讲的时候,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上科大的硬件设施以及课程设计都和传统高校有着很大不同。第二次来便是16年暑假的开放日了,在那一次的经历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面试环节,尤其是和教授们多对一的面试,说是面试,其实我觉得更像谈话,教授们就我给出的资料抛出话题,这些话题并不专注于你懂什么,而是你在想什么、以什么形式去想,谈完之后,教授也会给予一定的指导性反馈,这是上科大让我感受到的一种人性化和不刻板,也许这就代表了一所新大学所该有的活力吧。


欢迎考生及家长扫码咨询,了解校园日最新动态

咨询微信:gangdams

     

学长学姐谈:回顾上海科技大学2014-17年的校园日活动

发布人:优朗国际英语

从2014年起,上海科技大学率先通过“校园开放日”的全新模式,采取以综合面试为主的多样性活动,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4年

2014年3月9日至4月13日,从全国9省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河南、江西、山东、四川、福建)初选出的800多名优秀高三学生分别在8场、每场持续24小时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亮相,学校招生委员会根据学生申请材料及 “校园开放日”的整体表现,形成评估结果。学术讲座、小组讨论、团队活动、综合面试、通用素质测试……这样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不仅流程紧凑,而且内容新鲜有趣。不少考生表示,相比于自主招生考试,这更像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校园活动。

2014级 2018届毕业生朱同学回顾

高三的生活忙忙碌碌,那天的班会课照例进行着,结束前班主任随口提了一句:“有个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合办的新学校今年开始招生,据说挺不错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找上海的亲友了解一下。有意向报考的,可以去报名参加他们的开放日。”

于是,开放日报名的最后一天,看到班上几个同学相互鼓动着去教务处开成绩单,我便跟着去了。接着开启了我忙碌的一晚:请班主任写推荐信、疯狂查询学校信息、请假回家准备自述信、注册上传材料……终于在0点前完成了报名。一周后收到通知邮件,两周后便来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一进报到处,热情的志愿者带着我完成了一系列报到流程。欢迎晚宴时认识了美丽的带队学姐和即将一同度过校园开放日的M组队友,也在老师的讲解下,对这个新学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看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三人寝室实景图,即便是面对当时还是一片工地的校园,也足以让我动心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理念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唯一担心的是学校的资金来源是否足以长久支持上科大的运转,不过印杰副校长很快为我们解答了疑惑。

第二天的活动一早便开始了,同组的小伙伴分散到不同的教室,参加了不同学术领域的讲座。来自中科院的李劲松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讲座,演讲内容由浅入深,让我对这个不太熟悉的领域产生了十足的兴趣。随后,老师便让我们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回答。虽然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考察方式,但是结合高中知识和讲座上的笔记,我还是顺利完成了这个小任务。

团队活动中,紧张的感觉随着讨论的进行而消失。相比于其他组的激烈讨论,我们组的探讨温和、友好地进行着——对于就业难题,队员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及时地记录在便签纸上;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将观点分类、归纳,把各人的想法和碰撞出的精彩论述一一整理完毕,完成了最后的总结。

经过并肩作战,同组的几个小伙伴很快熟络起来。下午的团队活动要求制作送给父母亲的礼物,我们被允许可以使用园区内的任何材料。组内成员先进行了分工,有的留守大本营使用现有材料设计礼物,我则负责外出寻找可能有用的材料。看着整洁的园区,我的脑中不停地思索着“废物利用”,便想着先找一些矿泉水瓶、落叶、树枝和纸片返回。所幸,一位来自山东的“糙汉子”擅长折纸花,我们于是决定用简陋的原材料制作一盆“永生花”送给妈妈。在山东同学的带领下,不擅长折纸花的我们也没闲着,利用树枝缠出了一个“花盆”,接过刚成型的纸花立刻上色;估算着时间还富余,我们又制作了一张大贺卡,写上我们对父母的祝福。

短暂的一天很快过去,为了不耽误高三学业,刚熟络的小伙伴们便需要分离,分别赶赴机场和火车站,没有时间惜别。开放日带给我很多新奇的体验,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适应团队生活,这么享受并肩作战的集体氛围。即使面对未知和困惑,也能勇往直前!

2014级 2018届毕业生石同学回顾

对于第一届的同学来说,经历的是一场高考之前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在应接不暇的活动之间,穿梭在校园内外:我们在酒店里听老师介绍还在建设之中的张江校区、彼此交流高三冲刺最后阶段的大事小事。我们在岳阳路校区的教室里,欣赏新校区沙盘、聆听前沿科技讲座、完成小组任务、与招生老师面对面交流。校领导和学院领导还为家长开设了专门的学校介绍,打消了我父母的许多疑虑。和蔼可亲的教授、简洁大气的校舍、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让我最终来到了上科大。

2015年

2015年是上科大第二年招收本科生,新增贵州、辽宁、云南三个招生省份,招生计划为300人。当年起,校园开放日举办时间延至高考后,减轻了高三学子的备考压力。学校从6月10日起在上海、济南、昆明设置了3个考点,先后启动11场“校园开放日”活动。延续了第一年轻松的“无考试”氛围,开放日的考察重点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潜力,以及对科学研究和大学学习的渴望。

此外,高水平的全职教授和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特聘教授们担任面试官,主要的任务不是选高分考生,而是选一些和他们志同道合的孩子加入上科大这个科技共同体。

2015级 齐同学回顾

高三下学期的一个课间,一张三折页宣传单送到了我所在的班级,班主任跟同学们简单告知了宣传册上的活动,要不是最后嘱咐的那句:“如果有谁想报名就来找我。”我可能就失去了唯一一次了解上科大的机会。看完宣传单上的介绍以后,我花了几分钟就决定参加这个第一年在辽宁招生的大学举办的开放日: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都实力雄厚,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建起一个高硬件水平的大学;开放日对竞赛没有硬性要求,并且明确说明不会像其他自招一样,到了学校后考一些超纲试题。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就这么和上科大结下了缘分。

如果说报名的时候我还只想着要把上科大作为一个备选方案,那么开放日则是让我彻底喜欢上了这所崭新的大学。15年的时候由于校园很多区域还在建设中,因此我所参加的开放日是在济南分会场举办的。从进入会场开始,上科大就不断给着我惊喜:报到当晚,参加开放日的学生们分组吃着晚餐的时候,负责指引我们的研究生志愿者就好心“警告”我们:“待会会有个人上来讲话,你们到时候只管吃就是了,别听他‘忽悠’忘了吃菜。”结果这一个不信邪,全桌人就被杨旸教授的演讲俘获。尽管桌上摆着几十盘佳肴,在那个晚上也不如这位教授口中的上科大有吸引力了。第二天的几个正式活动,讲座要根据听到的内容和阅读材料回答几个问题,我认为主要考察的是思维和理解能力。而小组活动则是更多地考察通过团队协作来赢得竞争,要求两个小组在同一个房间内分别筹备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小组成员之间一直以放松的心态进行沟通协商,圆满完成了任务。最后的面试环节我更是彻底“放飞自我”,甚至开始和上海物理所的几位教授侃起了我的个人兴趣。当开放日所有流程结束的时候,我几乎是以参加完旅行团的心态走出会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我高考的那年,自招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针对竞赛生的一次单独选拔考试。所以对我来说,上科大的开放日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活动。或许“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在很多学校的自招简章里和广大考生家长心中只是一个美好的口号,但对我而言,上科大的开放日的确是践行了这一理念,也正因如此,现在的我才在上科大校园中,写下了这段回忆。

2016年

2016年6月中旬,正值高校开展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热潮。来自14个省市(新增:湖北、天津)的1200多名考生来沪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走进了这座小而美的崭新校园;考生还入住了传闻中的三人间寝室,亲身体验上科大学子的衣食住行。与15年“竞争性”的团队活动相比,今年上科大团队活动的关键词是“合作性”。

2016级 刘同学回顾

参加上科大开放日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团队合作中沟通的重要性。活动中,我们被分为两组,通过合作在限定时间内使用A4纸与胶水搭建一把椅子。两支队伍将分别搭建椅子的不同部分,在搭建过程中仅有4次限时2分钟的沟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要将如此多的细节在2分钟内完全表达给对方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也明白了高效的沟通力对于团队任务的决定性影响。上科大给我的收获远不止于此,“高水平、小规模、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与我所期待的大学教育不谋而合。

2016级 焦同学回顾

初识上科大的那年,新校园才刚刚启用,我还在担心这所学校的一切是不是都太年轻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报名参加了“校园开放日”。

高考后的第二天,从踏入上科大校门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这里的一切震撼了。校园环境轻快美丽却不失科研院所般的严谨大气,设施高端完备也尽显人文关怀,资源丰富且十分鼓励自由发展。短暂的24小时转瞬即逝,新奇而充实的活动让我与学校相互了解,学生志愿者们热心的分享和帮助也让我熟悉了上科大学习生活的细节,而教授与我耐心深入的交流更使我对基础学科燃起了浓厚的兴趣。短短的一天实在有些意犹未尽,走出校门时,我确信九月份我一定会回到这里,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

2016级 诸同学回顾

两年多前第一次来上科大听招生宣讲的时候,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上科大的硬件设施以及课程设计都和传统高校有着很大不同。第二次来便是16年暑假的开放日了,在那一次的经历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面试环节,尤其是和教授们多对一的面试,说是面试,其实我觉得更像谈话,教授们就我给出的资料抛出话题,这些话题并不专注于你懂什么,而是你在想什么、以什么形式去想,谈完之后,教授也会给予一定的指导性反馈,这是上科大让我感受到的一种人性化和不刻板,也许这就代表了一所新大学所该有的活力吧。


欢迎考生及家长扫码咨询,了解校园日最新动态

咨询微信:gangdams

取消

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添加微信,在线沟通
中国优朗总部: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湖墅南路356号锦绣大厦5层 优朗全国400-800-8273 
杭州 | 上海 | 北京 | 广州 | 深圳 | 南京 | 南昌 | 武汉 | 济南 | 郑州 | 哈尔滨 | 福州 | 太原 | 沈阳 | 西安 | 成都 | 长春 | 天津 | 青岛
优朗专注:强基计划面试培训、综合评价面试培训、三位一体面试培训、港校面试培训、AEAS培训、高校升学指导服务 
版权所有:优朗教育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6047794号-1   站点统计:
浙公安备案号:33010502005499